我们第一次从事这项研究是2009年,2009年也是中国社会责任报告发布增长最快的一年,也是井喷的第一年。我们看到2009年比2008年增长了两倍多,从2009年以来,咱们中国的报告每年增长100份。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之中,也能看到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交流沟通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有效地编制一份高质量的社会责任报告,将能够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提升,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所以从2009年开始,我们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了系统收集,现在也建立了完整的数据库。在建立数据库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也希望提供一个社会责任报告沟通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提供一个与国际社会沟通交流的平台。因为事实上经过短短的几年时间,中国已经成为发布全球社会责任报告很重要的力量。从2009年开始,咱们一直保持在全球报告的15%的比例,我们要知道,在社会责任报告,在全球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在中国只经过十来年的发展。我们看到,中国的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是2001年发布的,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责任报告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但是,我们也需要跟国际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发展的趋势和潮流进行有效对接和沟通,同时我们也希望为政府、研究机构提供可供参考的信息基础。
这次报告选择的对象是2011年1月1号到10月31号这段时间内我们能够收集到的国内报告。我们研究方法主要是我们有一套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估体系,我们是用这个工具对每一份报告进行定位和评分,来得出大家手上拿到的这份报告。
我们的过程,首先是不断完善我们的评估体系,然后随时随地进行报告分类和整理。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把他们的报告寄送给我们,这样就开始报告的评估,然后是数据的计算和分析,最后是完成我们这份报告。这是我们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我们这个研究是随时的过程,不是说到10月31号才开始,我们是在不停收集,很多企业随时把他们发布的报告寄给我们,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
我们研究体系主要是两类,一类是用参数进行报告定位,通过一些参数来使我们认识到总体上中国社会责任发布报告是什么样的状况。第二块内容就是对报告质量进行测量和评估。这个报告的参数分成几类,一个是报告的结构参数,一个是有关报告主体信息的参数,再就是报告的继续性的一些参数。报告研究评估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对报告的基础信息的评估,第二个是对报告核心内容的评估,然后就是从报告的可信性、可读性、可比性、创新性方面的评估,一共是219个指标,具体内容都在报告上有。
下面主要介绍一下在2011年的报告之中能给大家带来的主要信息或者主要发现是什么呢?
第一个是说咱们整个报告的数量还是持续增长,总体来看,民营企业发布的报告数量增长最迅速,民营企业报告比去年增长41.7%。从去年开始,所有省份都已经有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了,我们从东、中、西部三个地区来看,都取得了相应的同步的增长。
第二个发现,报告的质量有所改善,但总体来讲,整体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个是结构上比较完整,也比较规范,可读性增强,可信性增强。信息量明显增加,我们简单来看,从报告的厚度或者说报告的长度、页数来看,十页以下报告的比例大幅度下降。在2009年的时候,60%的报告只有十页以下,2010年的时候还有50%的报告是十页以下,今年收集的700多份报告当中十页以下的只占30%。报告的质量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分成起步、发展、追赶、优秀、卓越几个级别,我们可以看到一半以上的报告还是处于起步的阶段,跟去年差不多,当然比去年有七个百分点的下降。总体来讲,中国社会责任报告的总体水平应该还是处于起步的发展阶段,是处于塔底,质量是比较弱的,到优秀、卓越的报告比例还比较少。
第三是发布报告的可信度提升,采用多种标准标志的报告大幅度增加。比如负面信息的披露,我们看到有比较大的增长,起码披露负面信息增长有一倍多,同时我们采用利益相关方评价增长也非常大。我们报告编制过程,以前只说好话,现在有部分报告已经开始进行负面信息的披露。原来由自己编,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邀请相关方来参与报告的编制、参与报告的评价、参与报告信息的沟通和回馈的过程,这是非常好的变化。再一个是采用多种编制方式的报告大幅度增长,有442份报告都在报告中明确写明,我们这个报告是参照哪些标准来编制的。参照上交所指引编制的报告占了23%,参照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标准来编制占18.79%,还有深交所的,还有国资委指导意见,以及我们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这些标准里面来讲,我们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采用越来越多的标准,表明我们报告的规范性得到了比较大的提升。
第四个是创新明显,有一部分企业结合企业和行业的实际,结合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了很好的社会责任观、社会责任口号。还有一些企业采取了新的模式来编制报告,大部分报告还是处于对社会责任实践的工作总结的形式,都是到每年年末和第二年年初,对上一年公司的社会责任实践进行系统的总结。我们编报告就变成工作总结,现在有少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改变。从上一年年初就开始,或者在这个年底预计规划下一年社会责任报告工作,实际是开展社会责任规划和计划的工作,这样从报告的编制到最后发布,来指导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开展,所以报告的编制过程会变成社会责任实践的促进和社会责任管理的促进过程。运用新标准,这里有21家企业采用了最新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 26000来作为编制报告的依据,其中还有两家企业完全按照ISO 26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来编制报告,完全采用ISO 26000的结构来编制报告,比如中铝企业。再一个是运用新的结构,不单单是从理念上创新、模式上创新,最后体现在报告结构上创新。
第五个是报告核心内容有些下降,信息披露呈现四多四少的特点。披露有关政府、社区、员工方面的信息相对比较完善,但对同行、对金融机构、对社会组织、对监管机构、对供应商的信息披露还显得不太充分。对于应尽责任披露比较充分,对于愿尽责任的披露显得不太充分。披露正面信息显得比较充分一些,披露负面信息还比较少,很多企业报告里面没有这方面的信息。披露社会责任这个领域的信息相对多一些,但涉及到经济和环境信息相对要弱一些。
第六个,地方政府和行业组织,包括中央政府有关部门,也成为中国社会责任报告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我们可以看到大连环境保护局、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保护局,这些部门直接推动当地有关企业发布报告,推动了42家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还有很多行业协会直接推动了80多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当然还有国资委直接推动中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已经发布了75份。
第七个,外资企业报告持续增长,国别报告是主要形式,我们看到外资企业从2002年发布第一份中文社会责任报告,到去年发布了78份,今年1到10月份外资企业在中国发布中文企业社会报告是77份。国别报告的主要形式,在这70多份报告里面,是针对中国区或者大中华区的报告占了主要部分,占86%,是中文翻译过来。从外资企业发布的中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来看,总体上有较好的实质性,在社会、环境方面的披露比较充分,但对经济绩效的披露相对比较欠缺。这是外资企业报告。我们这里有一个专门针对外资的研究子报告。
通过前面这些分析,有四点启示或者建议。
第一,全面认识社会责任报告的价值。目前来看,大部分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主要还是围绕形象提升,这样也会影响我们报告的功能的发挥,应该要向形象提升和促进企业管理能力提升并重转变。
第二,加强社会责任管理的系统性。现在企业还是自发的原生态的社会责任实践,要朝着自觉、规范、系统的社会责任管理来发展,这也是我们编制报告的重要基础。
第三,转变社会责任报告的工作方式。我们刚才已经提到,如何让报告不仅仅只为提升企业形象服务,要为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水平服务,为提升企业社会责任能力发展服务,这就要转变报告是工作总结的方式,变成系统指导公司社会实践开展、实现社会责任计划的方式,促进社会责任报告工作方式的转变。
第四,全面提升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水平。比如说,我们在实践性方面要增加指标的广度和深度,在结构方面主要是加强公司的风险机遇分析和公司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的联系,不是说报告是报告,公司经营是公司经营,要把两者进行有机融合。在绩效可比性方面,要增强行业的可比性,增强跨行业的可比性,现在报告里面,对自己跟自己比较的数据相对比较充分一些,但在跨行业和行业之间的对比数据相对比较弱。那么在报告的可读性和可信性方面要进一步加强。
第五,对于外资企业来讲,我们希望更加重视中文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外资企业作为中国最早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主体力量之一,现在也是在持续增长,总体上来说,作为外资企业,特别是一些跨国公司在全球都是社会责任领域的先锋,也是社会责任报告的先锋,如何适应中国区发展的新形势,在新的形势下,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加实现有机融合,发布中文的社会责任报告是很多外资企业要注重考虑的一些方面。当然在报告的细节内容上要进一步增强信息披露的力度。
社会责任报告或者说可持续发展报告是企业打开可持续发展的新工具、新手段,我们希望更多的企业能利用新的工具、新的手段,不但很好打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大门,而且打开大门之后,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经营,来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可持续发展。我的报告到这儿,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