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企业“走出去”:不是设个幼儿园、给养老院捐钱就是履行社会责任

发布时间:2022-06-17

东盟处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和必经之地,是二十一世纪新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守望兴旺之地、发展目标。在今天举行的“一带一路——中国企业走进东盟”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表示,东盟是全球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是发展中国家之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是“一带一路”建设优先方和重要的伙伴。 

数据显示,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占到中国贸易的13%,东盟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2017年贸易总额是5000亿美元。 

中国企业“走出去”,尤其是走进东盟,需要注意什么?外交部亚洲司参赞杨沐特别提到,要做民心的桥梁。 

“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当地百姓的感受,在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加强与当地民众的沟通,照顾对方需求和舒适度,使项目既有利于所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能让当地的老百姓有所受益。”杨沐说,另一方面,还要加速本地化进程,在把资金、技术、人员带出去的同时,还要尊重当地的法律法规和风土民情,与所在国探索协作式、融合式的发展,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民心相通。 

“企业家走出去,一定要事先培训,不培训就会出现一些错误。”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赵启正说,有些常识性问题,企业家并不太清楚。 

赵启正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规定了企业在外国投资之后要承担哪些社会责任,包括对股东承担偿还利润责任、对工人给予好的环境和待遇提高的责任、对环境有保护责任,对产品有售后服务责任、尊重当地宗教等等。“我问了一些企业家,他们全然没有听说过。”赵启正说,在一些企业家的想象中,“给当地的儿童设个幼儿园,给养老院送几万块钱”,就是履行社会责任。 

如何让企业融入当地,在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杨朝看来,“国际产能合作必须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建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杨朝举例说,上海一家企业在印尼建设产业园区。这家企业从一开始发展到现在2万名员工,其中有一万多员工是当地人。他们把当地员工当成像自己的家人一样,对他们有真的感情。2万名员工的体量,无论是交通、住宿还是吃饭,都会与当地的食品、服务供给发生矛盾。他们鼓励员工带动周边农民一起种菜,把国内种菜技术、粮食生产技术带到印尼,带动当地发展。“这不仅是一个产业或项目的成功案例,也是一个地区整体发展的成功案例。”

过去五年,上海对外投资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居于全国首位。今年1-5月,上海对外投资同比增长超过80%。杨朝说,上海许多企业在海外历练、壮大,共同为“一带一路”倡议和世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