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社会缺少完善的监督和曝光环境时,伪社会责任行为被揭露的可能性以及被惩罚的概率极小。正因如此,企业才会利用法律和制度的“空子”,忽略自身的社会责任,伪造良好的社会形象,牟取自身私利。
企业伪社会责任行为指的是企业不以履行社会责任为真正动机而假装表现出社会责任或“对社会负责”行为的过程。
主要表现有:
伪道德行为、以公益捐赠为旗号的营销、企业商业作秀、“漂绿”(企业以传播虚假绿色信息为手段获得的具有环保责任感的绿色形象而非实施真正的绿色环保措施)、虚假慈善等。
▌上海数家五星级酒店被曝光未更换床单,没有彻底打扫卫生,揭露了酒店服务行业欺瞒消费者,没有履行应尽社会责任的问题。
▌2017年“3·15晚会”爆出的耐克“最好的篮球鞋”作假,鞋内并没有之前宣称的zoom air专利气垫,只有实心橡胶底,表明该企业“说一套做一套”,进行虚假销售。
这种非道德的企业行为在当今企业发展中较为普遍,如果不加以防范,不仅会损害企业的品牌和形象,降低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力,还会产生连锁效应,造成社会整体的责任缺失,道德滑坡,威胁社会发展。
因此,探究企业伪社会责任的形成原因,找到防范策略成为整个社会的当务之急。
1企业伪社会责任的诱因
内部原因
其一是企业过分追求经济利益
当企业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时,就会割裂企业与社会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单纯认为履行社会责任会增加企业成本,阻碍企业发展。
而伪社会责任策略就是一种权宜之计,不仅可以降低因实际履行社会责任而产生的成本,通过弄虚作假的方式,象征性地履行社会责任实现欺瞒利益相关方和公众,建立企业“负责任”的形象,收获短暂的“声誉效应”。
还可以收获因“履行社会责任”而带来的 “经济增长”,如促进产品销售,降低风险,减少成本等等,实现“鱼和熊掌”兼得。
其二是管理者自身存在侥幸心理和道德推脱意识
道德推脱是指个体重塑自身行为以减少伤害,减轻责任并降低对目标痛苦的认知倾向。
当行业中存在采取伪社会责任并取得较大经济利益而未受到任何惩罚的企业时,其他许多企业管理者自身的侥幸心理和道德推脱意识便会发挥作用。
他们认为既然多数采取伪社会责任的企业都未被揭露和受惩罚,那么即使自己采取伪社会责任行为,被惩罚的概率也微乎其微。
于是他们便怀揣伪社会责任的动机,通过事先转移或分散责任,对自己采取伪社会责任的行为进行开脱,为自己进行道德辩护,以减轻自身的愧疚和负罪感,从而顺利效仿或学习那些“榜样企业”,产生“涟漪效应”。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人们会效仿或学习他人的行为。企业对这种行为的默许,使企业员工产生认知错误——以为采取伪社会责任是被企业所认可的,不会受到惩罚。
因此,企业基层员工和下属便会学习或模仿管理者的行为,采取有利组织而违背道德的行为,进而促使企业文化发生严重变质,整个企业道德素质遭遇滑坡,恶性循环,使企业在伪社会责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其三是企业内部的监督和惩罚机制不健全
伪社会责任行为从动机转化为具体行动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而监督和惩罚机制不健全为其成长提供了土壤。
由于伪社会责任行为的隐蔽性和模糊性,当企业内部缺乏相应的监督和惩罚机制时,它的发展便肆无忌惮,没有任何限制条件,即便违背道德规范和企业规章制度,也会被企业经营者所采纳。
外部原因
其一是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造成的压力
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绿色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已成为企业获胜的必要法宝,只有实现绿色发展,保护环境,相应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才能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经济持续发展的新要求。
我国政府也提倡企业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杜绝以环境污染为代价发展经济。收入水平的上升、教育程度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深化,显著增强了中国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度,他们会优先选择那些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进行消费。
以上经济形势和环境变化无形中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挑战。对于规模较小,缺乏资金和能力承担社会责任的小型企业,有限的经济能力无法兼顾股东和社会分别对于经济和伦理的不同利益诉求,而伪社会责任便是一种适应性策略,企业以伪社会责任来适应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从而缓解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
其二是社会监督机制不完善
▌首先,企业实施伪社会责任的动机转化为行为是需要机会和条件的,而政府和相关部门法律和监督机制的不完善恰好使其有可乘之机。
由于伪社会责任行为具有隐藏性、模糊性和动态性,当社会缺少完善的监督和曝光环境时,企业采取伪社会责任行为被揭露的可能性以及被惩罚的概率极小,即便被曝光也是“冰山一角”。
正因如此,企业才会利用法律和制度的“空子”,忽略自身的社会责任,伪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以牟取私利。
▌其次,相关法律和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信息不对称,政府和公众无法较全面地获取相关企业现在和未来的信息,因而无法判断企业是否真实履行了社会责任,这样便滋生了企业伪社会责任现象,使企业存在侥幸心理,把可能出现的“伪道德选择”动机转化为具体行动,即采取伪社会责任行为。
2防范企业伪社会责任的措施
古语曰:对症下药须良方。而今,于企业伪社会责任亦如此。
企业只有摸清伪社会责任产生的内外部原因,才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基于以上探究,防范企业伪社会责任的措施可以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考虑。
企业内部
▌首先要坚持科学的发展方式,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
针对伪社会责任行为,企业和全体员工要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放弃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罔顾社会责任的极端观念,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规划和制定公司的使命和价值观。
坚持以社会价值为主导的公司管理模式和绩效考核体系,倡导全员积极承担和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辩证地看待企业和社会的关系,转变自身价值观念和角色定位,从思想观念上去除企业实施伪社会责任行为的内在动机,促进企业和社会的良好协调发展。
▌其次要加强全体员工的道德素质培训,建设诚信负责的企业文化。
道德推脱和侥幸心理是员工道德素质较低时容易出现的心理动机。当员工自身的道德素质较低时,便会被外部环境的不道德行为(如企业伪社会责任)干扰,动摇内心所坚持的正确的道德观,从而实施不道德行为。
防范企业伪社会责任的发生,要求企业着力于员工道德素质的提高,加强企业道德规范建设和道德教育,促使企业员工和管理者形成不推脱、不推卸、负责任、敢承担的个人价值观,营造良好的价值氛围。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精神支柱,深深影响企业员工的心智模型和道德选择,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员工高道德素质的培养,减少不道德行为和现象对员工心理的腐蚀作用。
因此,企业应加强文化建设,倡导诚信负责、绿色健康的文化氛围,切实发挥健康企业文化对道德推脱倾向的抑制作用。
▌另外要建立健全集内部监督、内部沟通和内部惩罚机制为一体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长效机制。
防范企业伪社会责任的蔓延,要求企业做到防微杜渐,把伪社会责任的苗头扼杀在摇篮之中。建立健全社会责任的长效机制是防范企业实施伪善行为的基本制度前提。
由于体制内信息有效沟通和快速传播,企业一旦发现有员工实施伪社会责任,就会立刻根据相应规定对其进行严厉制裁和惩罚,不论员工职位等级,绝不姑息,从而实现对伪社会责任的快速有效防范。
阿里巴巴集团在支付宝中推行的蚂蚁森林在朋友圈和微博一度火爆,用支付宝消费来积攒能量种植虚拟树木,再由相关公司将真实植物种植到西北阿拉善等地区,防止沙化。
为了向社会大众和企业内部员工落实其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该集团自觉监督,并免费邀请部分社会大众和消费者亲自去阿拉善地区检查相关树木的种植情况,展现了其高尚的社会责任观,为其他企业树立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榜样。
企业外部
▌一是建立健全政府监管和干预机制,增强对企业伪社会责任行为的明辨和识别能力,消除滋生伪社会责任行为的温床。
(1)政府健全关于企业伪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清楚界定企业伪社会责任的界限范围;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健全企业责任的认证制度和披露程序,减少相关信息不对称;根据不同程度企业伪社会责任制定详尽的惩罚措施,依据法律严肃制裁企业这种不当竞争的手段。
(2)政府要出台相应的“软性”政策和措施,对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进行财政倾斜和税收减免,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和人才支持,避免企业因资源或能力不足而诱发实施伪社会责任行为的动机,消除企业伪社会责任产生的内在条件。
(3)建立对履行社会责任企业的长期远程监控,辨别其行为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避免企业长期享受政策优惠,短期履行社会责任的现象出现。
▌二是加强企业诚信教育,加大对企业伪社会责任行为的监督和惩治力度,发挥榜样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伪社会责任“连锁效应”的产生,原因在于企业的“伪”意识存在,即不诚信之风猖獗。
防范伪社会责任的蔓延,要求政府对诚信意识薄弱的企业展开长期大规模的诚信教育,增强员工和企业管理者的诚信意识;倡导企业建立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创造良好的诚信氛围,消除企业将伪社会责任动机转化为行为的社会环境条件;政府要对那些社会影响力大、实力较强的标杆企业进行重点监督和管理,观察其动向。
若有实施伪社会责任的苗头,政府要及时防范和纠正;对于那些不听监管冒险实施伪社会责任行为的企业要严加惩处,并向社会和其他企业曝光以起到威慑作用,事后对其加大诚信扶持教育;同时重视各行业标杆企业关于社会责任的实际行动和表现,将其打造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榜样型企业,以起到示范作用,减少促使企业实施伪社会责任的外部因素。
▌三是加大社会群体和媒体对伪社会责任企业的曝光与披露。
加大对社会群众的社会责任宣传和教育,普及社会责任内容和观念等相关知识,提高群体大众对企业伪社会责任行为的辨识能力,同时优化企业责任的监督渠道,发挥群众对伪社会责任企业的监督作用;积极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功能,鼓励媒体自觉披露和曝光不法企业的伪社会责任行为,提高企业实施伪社会责任的风险成本;建立社会责任协会,呼吁社会公众和企业家积极参与,自愿进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和演讲,同时加大对伪社会责任企业的曝光力度。
构建政府、公众和社会对企业伪社会责任行为的三位一体的监督机制,实现对企业伪社会责任的全方位立体监督和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