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不少网友发帖称,宜家最新的电视广告让人很失望。而失望的原因则是在宜家电视广告中出现了一句“再不带男朋友回来就别叫我妈”的台词,很多网友认为这句台词很不恰当,认为广告所呈现的并非“轻松庆祝每一天”,且传递了不恰当的价值观。(10月25日《北京青年报》)
广告蹭热点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就像宜家广告一样,它击中的正是当下中国单身群体的焦虑,广告所传递的价值观,也处处体现着中国父母对儿女婚恋问题的担忧,打着所谓的“借势营销”,而不注重社会影响,于是就导致广告的传播效果提高了,观众的实际反馈和社会评价却在下降。
尽管商家制作广告的本意并非如此,可任何事物,只要经由大众媒介平台转发或传播,就一定会形成某种印象、造成某种后果,对于倚重“卖点”和“看点”的广告来说,这种特性体现得尤其明显。而作为一种品牌营销渠道,想必宜家这条广告的影响力,已经达到了他们想要的效果,但从内容传播的角度来说,如果只顾“蹭热点”,而不顾广告传递的价值观会给用户造成什么印象,得到什么评价,必然很难达到商业效果和社会效果的良性统一。
目前的问题,不仅是讨论宜家广告内容涉嫌歧视,更加值得强调的是,用户的实际反馈,也应当成为商家制作广告的重要参考。毕竟,一则广告好不好,不是看它名气有多大,吸引了多少眼球,而是看用户对它的实际评价是如何、有没有差评、有多少差评。除此之外,我国《广告法》第九条早已规定:广告不得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者违背社会良好风尚。市场的竞争,并非没有边界,品牌营销也不能突破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任意妄为。一家真正在乎自身形象塑造的企业,不会让一则广告砸了自家招牌,商家在借广告制造卖点时,应该以不违背社会公德和风尚为基准,以不违反相关法律为底线,不能随心所欲,才算是一种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