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老挝当地政府嘉奖了参与中老铁路建设的中国电建水电十四局援建的饮水工程。据新华社报道,该饮用水工程惠及245户,解决了当地村民1225人和1所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当地政府送来感谢信并为企业颁发荣誉证书。
这不禁让人想起前几年中资企业在“走出去”时受到的各路褒贬不一的评论。的确,如一位长期为境外投资中企做社会责任咨询的专家所言,如果企业在国外忽略了履行社会责任,将影响企业形象,打再多广告也没用。
去年6月,国家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孙继文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政府要求“走出去”企业在东道国法律框架内,依法、合规开展经营活动,积极履行就业、环保等社会责任。商务部会同环境保护部制定了《对外投资合作环境保护指南》,鼓励在境外经营的企业秉承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理念,发展低碳、绿色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自身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
企业社会责任,没有大小之分
据新华社报道,由于老挝当地经济条件及气候的影响,饮水问题一直是当地令人头疼的一大问题。中老铁路经过的万荣县松沙瓦村群众一直喝不到干净的水,微生物超标、饮用水浑浊等水质不达标问题一直危害着当地民众的身体健康。
为切实将“安全水”、“放心水”送进当地,中国电建水电十四局中老铁路项目部高度重视、精心策划、倾情投入,克服了村民居住点分散、水管线路复杂、稳定水源难寻等诸多难点,于今年8月初完成松沙瓦村援建饮用水工程。
老挝万象省万荣县副县长本占、交通局局长坎苏代表万荣县政府4日专程到水电十四局中老铁路项目部对援建万荣县松沙瓦村饮用水工程表示衷心感谢,并送来感谢信及颁发荣誉证书。
据悉,此次饮用水援建工程惠及245户,解决了当地村民1225人和1所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
小到一千多人的饮水工程,大到区域内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企业社会责任没有大小之分。
以前几年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在缅甸的密松水电站投资项目和紫金矿业在秘鲁的RioBlanco铜矿项目被叫停为例,东道国现在不仅仅关注投资的经济效应,也开始关注其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2016年6月1日,亚洲基金会在其官网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海外投资的环境和社会影响》的文章,提及在过去15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爆发式增长,对于建筑业、农业和矿业领域的投资,可能会引起当地民众对社会和环境问题的担忧。
提升海外形象,中企可借鉴日企经验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速,同时也有部分舆论质疑中企投资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国家商务部会同环境保护部制定了《对外投资合作环境保护指南》,云南省政府在2012年出台的《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若干意见》中也已经包含了“走出去”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容。
云南“走出去”的企业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一类是对外投资企业。对外投资企业包括矿业、农业、水电、境外罂粟替代种植等。
这些“走出去”的企业在国内经营都较好,在社会责任方面也有一定的认知,但是认识的深度和高度都还不够。他们理解的社会责任就是为当地做好事,比如修条路、建个卫生所之类,还没有真正认识到社会责任的实质,没有把企业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走出去”的战略中。云南省对外投资合作协会相关负责人就曾在对企业的培训上直言:“在海外,不重视社会责任是无法生存的。”
据了解,云南冶金集团、云南锡业集团等大型矿业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比较重视。由于采矿对环境影响大,企业把环境责任纳入职责,海外项目的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都做得比较好。相对而言,规模小的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意识还有待提高。
“如今需要从社会责任角度重新审视企业管理,外国在这一领域领先一些,国内企业还处在消化吸收阶段。”观察人士表示。
的确,以沃尔玛为例,在中国除了公关团队之外还有专门的社会责任团队,该社会责任团队在中国做了“女性职业培训”、“儿童营养餐”等项目。
除了欧美企业,日本企业海外投资时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有较好的经验,中国企业可以借鉴。中企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往往把宣传放在头等位置,广告宣传来得快忘得也快,短时效应而已;而日本企业做公关宣传会一步步来,显得更稳健,慢工出细活,因此传播的效果更好。专家表示,日本比较重视和投资目的地国搞好政治关系、提前沟通,同时大企业也会带领中小企业一起努力,在融入当地社会方面做很多工作。这为日企提升海外形象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中国企业直投时需要更多地回馈当地,才能获得更多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