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璧山工业企业做自觉担当社会责任的践行者

发布时间:2022-06-17

 

原标题:做自觉担当社会责任的践行者

  ——“追梦三千亿工业·我们在路上”之社会责任篇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末清初著名儒者顾炎武的一句名言,讲的就是每个人都应该对国家和社会有一种责任感。对于每一个工业企业而言,这句话依然适用。

  三千亿工业,并不仅是对于工业总产值的考量,更应是对于每一家工业企业履行自身社会责任的鞭策。令人欣喜的是,璧山的工业企业,一直以来都以“天下兴亡,企业有责”为己任,做自觉担当社会责任的践行者。

  扶贫助学献爱心

  在来凤中学2014级15班,王永真是同学们眼中公认的“学霸”,成绩优异的他,每次考试都从未跌出过前三名。

  “时刻心存感激,就是我学习最大的动力!”王永真说,自己的父母身患重病,家庭非常困难。考上高中后,为了供自己上学,父母拖着带病的身体努力打零工,非常艰辛。这让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曾一度谋生辍学打工的念头,“是邱总的无私捐助,让我得以继续学业。”

  王永真口中的邱总,就是重庆市星极齿轮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邱前远。当了解到王永真的情况后,邱前远当即决定捐助他完成高中三年的学业,并告诉他,若是能考上大学,还会一直捐助下去。

  现在,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王永真斗志满满地说:“我一定会以最大的努力,考上一所好大学,学成以后,以百倍的热情回报社会!”

  来凤中学负责人表示,从2006年以来,邱前远在该校已累计捐助了近100名学生。其实,不仅是来凤中学,在青杠初中、璧山中学、县特殊教育学校,甚至在巫山、湖北十堰,都有邱前远捐助过的贫困学生。

  “我小时候因家贫而失学,深刻体会过那种痛苦。现在,自己有能力去帮助贫困学生,自然就该义不容辞地给予资助。这一点小小的帮助,对贫困生来说也许会有大作用,也许就会影响或改变他(她)的一生。”邱前远说。

  扶贫助学,已成为融入璧山工业企业血脉里的一种传统。去年,县工商联曾就此进行过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所调研的35家工业企业全部参与过扶贫助学活动,平均每家企业的捐助资金近10万元。

    壮士断腕护环境

  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过去在不少人看来,始终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但璧山近几年来的发展,却打破了这一思维定势。不但工业总产值于去年突破千亿大关,而且生态环境得以极大改善。

  这离不开工业企业“壮士断腕”的勇气和担当。

  重庆红旗缸盖制造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典型。

  在过去,该公司原铸造车间在生产时因高温作业会产生一种恶臭气体,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生活。 

  对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要求企业限期进行整治。

  为履行好企业的社会责任,2010年11月初,该公司在县级媒体上向全县人民郑重承诺:把铸造车间全部迁出璧山,从2011年5月1日起,达到废气零排放目标。

  作出将铸造车间全部迁出这一决定,对企业来说,无疑是痛苦和艰难的,而且还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

  该公司负责人坦言:“如铸造车间晚搬一个月,公司可多接1000万元的订单。”但他同时表示,对于损失的订单,以及搬迁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自己并不后悔:“既然我们的生产给环境带来了污染,那就应该尽快实现零排放。”

  2011年4月24日,该公司铸铁车间正式实施搬迁;铸铝车间于4月30日停止生产,5月1日实施搬迁。从5月1日起,公司彻底消除废气污染问题,实现零排放目标。

  此外,该公司还投入近300万元,修建了污水处理站,确保处理后的污水达到Ⅲ类水质、一级排放标准;其新购置的精加工设备噪声都低于50分贝……这些细节,无不体现了该公司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社会责任的看重。

    无私回馈见真情

  不少来璧山参观游玩过的人,都会对仅用60天建成的城市公园——南河公园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座沿河而建,景色如画的城市带状公园,自建成之日起,就成为了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而它的诞生,也正是璧山工业企业无私回馈社会的见证。

  2009年10月,璧山县决定在璧南河边建南河公园,可适宜建公园的地块,已被重庆川东投资集团公司在招拍挂中拍去。时任县长吴道藩找该公司老总王运昌商量,想由政府重新回购。王运昌当场表态:“既然是政府为老百姓建公园,这块地我无偿捐献出来,不要政府一分钱。”

  当时,王运昌所捐献出来的65亩地,本已与香港一家投资公司谈妥,计划共同出资开发成一处商务中心,仅地价就值2亿元。不仅如此,次年3月,王运昌又将价值300万元的小叶榕树捐赠给县政府,用来支持深绿城市的建设。

  “作为一个企业家,社会责任感极其重要,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帮助,反过来,企业也应该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反哺社会。”王运昌说。

  王运昌告诉记者,过去自己的减震器制造公司曾遭遇洪水破坏,机器设备毁损严重,几乎一夜之间就被打回原形。最艰难的时候,是政府伸出了援助之手。洪水过后的第3天,政府就租给他5亩地并且“租金缓付”。这才让他得以迅速地在异地重新建起厂房,并在老客户们的支持下,恢复了正常运转,再次发展壮大。

  “身为璧山人,我只想为建设璧山尽自己的一份力!”怀抱着一颗感恩之心,王运昌如是说道。

  现在,在璧山,像王运昌这样的企业家很多。从争相捐建公厕、每月向璧南河投放鱼苗供市民免费垂钓,到农村道路改造、公益事业募捐,处处都有他们的身影。在做大做强企业的同时,不忘回馈社会,服务民生,已成为璧山企业家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