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备受社会关注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实际上是个舶来品,这项18世纪末期在西方企业中萌芽的理念,100多年以前由石油、医药等跨国集团引入中国。自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跨国公司大批进入中国市场,为中国带来技术、资金和科学管理方式同时,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也渐成体系。
日前,《财富》(中文版)采访了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企业公民委员会副会长兼总干事刘卫华,他认为,企业需要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再进行公益计划,企业的首要目标要实现盈利。
企业实现盈利之后,最初的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形式以捐款、向贫困社区提供要素产品和服务为主,后期逐渐发展为提供教育、信息技术等方面,在某些行业成为企业核心战略一部分。如今世界500强中大多数公司的在华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渐成体系,企业社会责任已经不再单纯是捐赠或社区活动等传统慈善行为。
根据2012年的相关数据,美国的富人以及个人捐赠占社会捐赠的85%,企业捐赠仅占5%。例如比尔•盖茨、巴菲特等都是通过自己的慈善基金会进行捐赠。在多数500强公司中资金的使用多是预算制,在社会出现突发事件时资金使用更加谨慎。
世界500强公司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中处于什么角色?刘卫华曾思考过这个问题,500强公司应将为当地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服务和需求作为基本出发点,这包括对所在国家输入商品的无差别性,以及在产品出现缺陷时处理方式的统一性上。
企业可以根据是自身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来界定如何进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主次侧重,以保证企业社会责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GE为例,GE公司在中国着重开发和提供各类节能的清洁技术,在脱硫、脱硝等相关火电厂改造设备上已大大改进,包括燃气轮机和风机、智能电网、清洁煤产品等。
世界500强中的IT、互联网公司也为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从技术上创新的可能,让企业社会责任的方式更加独特。刘卫华指出,富含科技含量的500强公司在产品设计等方面会考虑社会弱势群体的便捷性,例如英特尔公司曾为盲人设计阅读机,汽车公司设计残疾人士可以开的汽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