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企业社会责任,在传统经济理论中,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存在的唯一目标,企业不太考虑社会责任。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说:企业的社会责任只有一个,就是在守法的前提下赚取利润。
企业如果只盯着利润目标,往往达不到利润最大化;而如果重视社会责任,关心员工、客户、供应商等相关群体的利益,把利润看作服务社会的副产品,反而能做大蛋糕、扩大收益。
企业社会责任这个概念是从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它的英文简称是CSR,也就是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后来被ESG的概念迭代。ESG是英文Environmental、Social和Governance的缩写,是一种关注企业综合绩效的投资理念和评价标准。
它们的目标都是推动企业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转向追求社会价值最大化,但CSR报告通常是定性描述,讲故事,而ESG报告是按资本市场要求提供的量化分析,有数据支撑。
1997年到2003年间,美国客户满意度指数排名前20%的企业,获得的回报几乎是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两倍。另外,在长达28年的时间里,“美国最值得效力的100家企业”,每年比同行高出2.3%-3.8%。
不仅是高科技公司员工的满意度才重要,一般行业也如此。企业外部的社会群体如果不顾企业发展,一味压制企业的商业利益,也会阻碍蛋糕做大,损害社会利益。
从短期来看,企业利润和社会责任有时是冲突的,两者此消彼长。只有从长期考虑企业存在怎么能让世界变得更好,才能让企业利益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实现双赢。而这一点,恰恰跟我们的职业发展非常相似。
蛋糕经济学强调人们可以通过合作做出更大的蛋糕,因此它对人际关系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在人际交往中要寻求双赢的结果,而不是斤斤计较,你争我夺。
为什么会出现“最后通牒博弈”?在复杂的生存环境中,我们需要时时评估自己的竞争力,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和周围的人相比较。它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有嫉妒,以及过大的收入差距会影响集体和谐,阻碍社会做大蛋糕。
怎么克服这种“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理呢?从社会来看,当然要通过制度设计让创造价值的人得到应有的回报,还要通过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也就是税收调节和慈善捐赠,来防止社会收入差距过大,从而达到共同富裕。
从个人来看,还是要提高认知,增强理性,避免“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嫉妒心理。人就像网络节点,没有其他节点的协作很难成事,所以要放弃你抢我夺的稀缺思维,坚持合作双赢的富足理念,才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大。
除了指导我们与他人的关系,蛋糕经济学还能启发自己和自己的关系。成长思维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扩展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发展自己的能力,哪怕失败,也勇于尝试,最终必定会有收获。
企业宗旨就是企业为社会服务的指南,它能穿越很多短期因素和局部权衡,引导企业以自己擅长的方式为社会创造价值,并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