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稳经济首先要稳住企业主体

发布时间:2022-06-17

   ​国务院日前召开的全国稳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提出,扎实推动稳经济各项政策落地见效、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等要求,并公布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企业作为重要的市场主体,在创造就业、缴纳税收、推动创新等领域都发挥关键作用,稳经济首先要稳住企业主体。

  稳住短期流动性,让企业“活下来”

  经济体的经济风险首先来源于流动性危机,当收不抵支、资不抵债,企业不得不面临生存的困境。要稳住短期流动性,确保企业收支相对平衡,避免出现大规模倒闭和破产现象。一方面,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收力度。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18.87万亿元,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49.5天,这其中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占比超过60%。应收账款回收期长、回款无保障,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困难。要依托全国违约拖欠中小企业款项登记(投诉)平台,出台更多处理办法和措施,畅通中小企业投诉渠道。要增强失信联合惩戒,不断完善信用制度建设,采用法治化、市场化手段,对严重失信的拖欠主体实施联合惩戒。

  另一方面,延缓企业信贷压力。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下,企业仍面临偿还信贷的压力,这可能是压倒企业的“一根稻草”,要多方施策,延缓企业信贷压力。银行可给予困难企业信贷展期,2020年银行采取了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的政策,挽救了一大批即将破产倒闭的企业主体,银行可综合评估疫情防控和企业经营,继续实施这一政策。政府可给予困难企业贴息补偿,对于本地区所辖企业,地方政府可根据企业规模、经营困难等因素,制定差异化的贴息补偿政策,通过减少企业付息压力来降低企业破产倒闭的风险。

  稳住产业链供应链,让企业“转起来”

  在确保企业能够“活下来”的情况下,还要让企业能够“转起来”,这需要稳住产业链供应链。一方面,推动复工达产。不少地方在出现疫情之后,都采取静态管理的方式,这有助于及时阻断疫情传播,但也导致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停工停产。要避免“一刀切”的全域静态管理,建立居住地到企业的“点对点”措施,有条件的企业还可设立临时居住场所,最大限度减少员工流动范围,确保企业复工达产。

  另一方面,打通物流堵点。不同省份之间、同一省份不同城市之间,甚至同一城市不同区县之间,疫情防控的具体要求都不一致,这必然导致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物流存在诸多堵点,上下游衔接不畅。可在政府指导下,增强企业的主体责任,建立通行证机制。这个机制既要有层次,可分别发放跨省、跨市、跨区县的通行证,比如有的上下游产业链只在同一个城市,可发放跨区县通行证;又要有互认,不同省份、城市、区县之间,在执行中要能互相认可,不得设置其他不必要的障碍;还要有约束,如果企业违反了通行证的有关规定,可立即予以取消,并实施必要的处罚。

  稳住预期,让企业“敢投资”

  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仍然深远,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多,企业对未来没有稳定的预期,导致不少企业不敢投资、不敢扩大经营,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业务收缩。要稳住预期,鼓励企业敢投资。一是增强企业公平竞争预期。对国企、民企、外企等各类市场主体要一视同仁,在竞争中性原则指导下,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推进公平竞争,同时依法、科学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避免行政力量对市场配置资源的干预。二是增强企业产权保护预期。完善知识产权、财产权等保护的法律法规,让企业能够放心创造财富,同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排除阻碍企业发展的人为因素。三是增强企业发展信心预期。在全社会形成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形成弘扬企业家精神、尊重企业家创造的良好风气,避免“谈资本色变”“谈平台经济色变”,深化对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认识,强化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纽带的作用,不断增强企业发展信心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