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新时代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2-06-17

   【摘 要】企业是多元治理的重要主体。近年来我国企业勇担社会责任,助力于扶贫、公益、环保等各项社会事业。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形势和社会主要矛盾都发生了变化,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了新要求。为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健康、和谐与持续发展,必须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责任标准体系,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完善监督管理体系,不断强化企业自身建设等。

  一、新时代对企业社会责任提出新要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成为一个重大的课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将会越来越重视承担社会责任,这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维护广大国企职工的权益,对于消费者的权益保障意义深远。如今我国经济形势和社会主要矛盾都发生了变化,这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了新要求。

  首先,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企业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也应该及时转变自身发展方向,未来应追求高质量的发展内涵,由只关注单一经济效益转向同时重视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的发展样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最终表现形式是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而在这样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家精神和社会价值尤为重要,只有成为一个集生产经营与社会贡献完美合一的责任个体,企业才能在新时代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形势下稳步前行。

  其次,进入新时代,绿色低碳经济被国家提上了重要议程。党的十八大强调建设美丽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创新、协调 、绿 色 、开放 、共享 ”五大发展理念。国家提倡的绿色发展战略要求企业积极转变发展观念,树立绿色环保理念。不可否认,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企业的经营生产在带给人们丰富多彩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资源浪费以及环境问题。如何把观念转化为行动,如何在生产经营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切实把绿色、环保、节能、低碳融入进去,实现真正的企业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这将成为新时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最后,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大众责任消费的意识逐渐觉醒。责任消费是人类社会美好生活的实现方式,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根本动力。在责任消费观念的趋势下,大众秉持“负责任”的态度,全面考量产品的社会影响,从而选择和使用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产品。这就倒逼企业生产和提供更符合社会效益、长久发展的产品。与此同时,进入新时代,企业员工的诉求也发生了变化,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一份工资,更多的是对自身劳动价值的认可和尊重,个人基本权益的保障,更多学习机会等。新时代消费者和企业员工需求发生的新变化,呼唤着企业更加重视社会效益,给予更多的人文关爱。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自20世纪 50 年代美国人霍华德·博文(Bowen)正式提出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以来,它已成为全世界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全球各个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下,它愈发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是不断变化的。传统观念下,企业社会责任只需为社会提供所需即可,现在则要求企业为社会提供所需的同时还应注意保护社会环境、保障相关者利益等。自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产生以来,众多学者做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不尽一致。部分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指的是企业对除了投资者以外的其他群体所承担的法律和道德责任;部分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应负有对社会承担相应义务的责任。总之,企业社会责任可以简单理解为企业在追求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对利益相关者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根据企业及其股东以外其他利益群体的利益关系重要性的差异性,将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形式分为强制性表现形式、诱导性表现形式和自觉性表现形式。强制性表现形式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初级表现形式,在此种表现形式下企业社会责任主要表现为法律责任;自觉性表现形式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高级表现形式,在此种表现形式的推动下企业社会责任主要表现为道德责任。诱导性表现形式指的是在社会舆论压力的影响下,企业对除了投资者以外其他群体提供主动利益补偿,其表现形式介于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之间。

  总之,社会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沃土,任何企业都不能脱离社会的发展而独善其身。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和员工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因创造财富而成长,因承担责任而更具发展价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对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地区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也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声誉、品牌竞争力、市场认可度,促进商业上的成功,进而实现良性循环。

  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现状

  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和实践都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还保持着观望的态度,无论是在理念还是行动上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我国,2005年《公司法》制定之后,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融入多部法律法规中,为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激励和规范。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企业应在环保、扶贫等多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具体方向。企业社会责任已经被纳入我国治国理政的宏伟蓝图中。社会治理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多元性,多方力量的参与才能实现最终有效的治理。企业作为治理的一元和重要主体,是参与社会治理的主要力量。近年来,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国企业不仅广泛参与经济活动,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助力于扶贫事业、公益事业、环保事业等。

  然而,由于我国经济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特别是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等导致企业缺乏履行其社会责任的意识,经常出现不择手段的为扩大经济利益而完全忽视对环境保护、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企业经营行为。尽管我国针对市场竞争混乱的现象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并明文规定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权利和义务,但是,部分企业经营者对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仍存在侥幸心理,甚至一味逃避其应履行的义务。同时,一旦发现某个企业尚未履行其社会责任,相关执法部门对其惩戒力度较低。也就是说,企业违法违规、不履责的成本过低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又一原因。除此之外,政府、媒体、大众等多元监督主体在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效监督方面,尚未形成迫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约束力。随着企业所有制改革深化,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企业由公有制经济发展为非公有制经济或混合所有制经济,企业内部职工的责任主体地位有所下降。比如,改革后企业工会的存在价值和应有权力受到严重挤压,甚至一度失去作用。当劳动者的权益和利益受到侵犯时无法向工会、管理者以及外界求助。由此看来,企业社会责任还存在许多新生问题,进入新时代需要进一步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四、加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建议

  第一,完善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化和法治化。完善制度化和法治化建设是推动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环节。制度化建设的重点在制定政策上,力图通过完善相关政策而非立法的形式来柔性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法治化建设的重点在于通过把相关规定纳入法律来强制企业履行责任,规范企业行为。这两者都十分必要,都要求相关部门或者行业协会从政策和立法的角度,全面细致地规定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明确企业对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义务和责任,填补当前制度上或法治上的漏洞。目前,在法律上,有《公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在规范企业行为。为了切实有效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应该在《公司法》总则当中,明确企业必须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任内容,促使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能够主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合理合法地获取经济利益,同时积极为社会作出贡献。

  第二,构建符合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建立标准体系就是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实践依据。当前国际上有SA8000标准,它是全球首个道德规范国际标准,其宗旨是确保供应商所供应的产品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我国的一些行业协会和地方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如纺织行业的CSC9000T管理体系和南京市2009年颁布的《企业社会责任》地方标准,另外很多研究机构也推出了自己的标准。因此要考虑结合国际潮流和我国实际,鼓励各行业协会颁布各自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业规范,并推动国际认证和国内各行业的社会责任评价工作。同时,中国应在管理和标准化上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认证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尽快建立起符合中国情况、广泛适用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这一体系是包括策略制定、执行控制、绩效考核、沟通传播在内的完整闭环的管理体系。

  第三,强化政府引导作用,设立权威主管机构。在我国,社会组织或行业协会的力量相对较小,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最重要力量还是政府。政府主要通过颁布政策来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比如给予专门招聘残障人士的企业税收减免,扩大慈善捐款抵税地区范围,对进行“绿色改造”的企业给予经济补贴,等等。通过这些柔性政策的引导,使企业自发自愿地参与到社会责任的承担之中,从而提升企业对尽义务行为的认同感和参与度。然而,目前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中尚缺少专门的权威机构和各级管理机构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因此,在中央政府层面应当考虑组建权威的企业社会责任主管机构,负责制定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中长期规划,并定期考核及考评地方政府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的驱动效果。地方政府和自律性行业组织也应设立专属机构,在中央权威管理机构的行动框架下,根据地方和行业的特点促进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合作,系统地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工作。

  第四,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监管体系。政府通过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履责,但是政策的执行和落实是能否实现真正有效履责的关键环节。因此加强监督管理,完善监督体系也是推动企业履责的关键步骤。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监督需要依靠社会各界力量来进行。首先,我国政府有必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监管和评价,或者成立跨部门的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协调委员会,监督和协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各项活动。其次,发挥媒体监督作用。新闻媒体是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辅助力量,是对政府监管的重要补充。媒体的曝光使得企业做出违法行为时能够第一时间公之于众被群众所知晓,新闻媒体不仅通过对一些企业的重大违法案件报道来大大提高政府监管的效率,而且还可以有效进行舆论宣传活动,树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优秀典范,在社会中形成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氛围。最后,行业协会或社会组织构建第三方评估机制。用管理指标来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效果,根据权重大小建立评价系统,督促和指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第五,强化企业自身建设,勇担责任和使命。加强企业自身建设是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主要路径,而依托产品或服务履行社会责任是能否有效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关键环节。企业应该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依托自身优势资源,结合自身产品或服务特点,整合各方力量,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特色优势、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达成一定社会实效的社会责任道路。同时,把社会责任真正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中。目前,很多企业内部都设立了专门负责履行社会责任的机构,但是常常出现责任履行一时性、短暂性,政策的热度一过就回到正常经营活动中去的现象。要确保企业长期持续承担社会责任,首先,应当在企业中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在企业的文化发展建设过程中,也要贯彻和宣扬社会责任意识。其次,企业在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和目标的时候,在建立相应企业规章制度的时候,应当主动将履行社会责任纳入其中,让社会责任相关内容成为企业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李锦华,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芮雪,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