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履行社会责任正成为企业的战略行为

发布时间:2022-06-17

   社会责任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应该承担的经济、法规、伦理、自愿性慈善以及其他相关的责任。企业在实现股东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要积极地为利益相关者谋利益,促进社会效益同步实现。企业追求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既是相互约束又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在相互约束的条件下实现各自追求的最大化目标,并达到均衡,最终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

当前,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对外宣传的营销战略之一。一系列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履行社会责任可能使企业短期内成本增加,但长期来看,将增强企业形象、品牌、信誉等软实力,帮助企业进行差异化竞争,从而实现企业长期、可持续的发展。相反,若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行为成为“常态”,便会对行业、产业链乃至整个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破坏社会诚信机制,责任缺失企业更容易遭受直接的重大打击。
随着国际社会责任运动的不断发展,近几年来企业社会责任显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是,企业社会责任日益成为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具备科学、严谨的管理章程的标准,如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选择对口的供应商及承包商时会对合作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评估及审核,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社会责任纳入经营管理战略的核心内容;其二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评级标准更加具体化、全面化。如1997年发布的SA8000中对童工、强迫性劳工、健康与安全、组织工会的自由与集体谈判的权利、歧视、惩戒性措施、工作时间、薪酬、管理系统等都做了明确规定,2010年发布的ISO26000中对企业简介、责任战略、安全生产、员工管理、环境保护及社区参与等内容进行统一化规范。
2013年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4更加对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细致化,并推动社会责任广泛流行;其三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及凸显行业特征,相反责任缺失的企业却由此受到利益相关者等社会各界的唾弃;其四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趋于积极主动,如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定期发布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影响力不断上升等。
从我们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社会责任评估与研究中心的调研结果看,社会各界的共同推动使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方面的进步有目共睹。此次《新快报》推出的《广东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调研报告》也显示,不仅A股广东省上市公司披露2018年CSR报告的比例达到了19.2%,而且其中绝大多数企业在股东权益、雇员权益、社会公益等方面均有内容表述,各行业还能根据行业特点进行特色内容披露。
但在披露的细项方面,不少报告还不够完善。如部分行业披露股东大会、公司治理结构、信息合规披露和债权人权益的比例很低;对公平就业的内容不够重视;还有部分企业未用具体数字展现社会公益内容和环境保护成效;也有不少企业对公开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持应付了事的态度;许多报告并未提及社会责任履行的不足之处,报告内容可信度较低;更为严重的是不少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存在剽窃、抄袭其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框架和内容,等等。据此对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提出几条对策:一、编制的社会责任报告首先必须根据本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明确社会责任的内涵,应该打造企业独特的‘DNA’特色;二、报告的内容必须围绕年度经营活动展开,突出年度重点工作和行业特点;三、报告要实事求是,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事项、真实可靠的内容完整地反映所有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特别是在涉及到数据证明时,如果企业为达到事先设定的效果而伪造数据会造成整个报告失信于公众。同时报告不仅要反映社会责任绩效,也必须列举存在的问题以及有待改进的事项;四、报告要简单、清晰和明确,同时还要用一些专业术语去表达,突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专业性效果。报告还应该图文并茂,增强可读性;五、报告要具有可比性,要求企业在不同时期对同一相比对象或同一时期不同比较对象进行比较,还要求企业比较本企业与同类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差距,从正反两方面出发进行比较,以便将来做出改进,等等。
除鼓励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创造竞争力优势、促进政府优化制度设计外,强化社会责任投资也是促使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投资者把社会责任作为决定投资行为的重要考量要素不仅能提升投资效率,还能推动社会有序发展。如投资者在选投股票模式上增加企业环境保护、社会道德及公共利益等方面的考量时,必将形成强大的压力源,推动企业更加积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