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常的认知中,发展和环保是相背离的,企业多将环保视作负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然生态的恶化,“企业社会责任”尤其是环境责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环保标准的提高和监管加严,也让企业认识到,环境成本正在逐渐内化为企业成本的一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在接受《中国经营报》专访时表示,企业一定要转变思路,社会责任是一个战略机遇而不是负担。“要做百年老店,就必须要有担当,战略取向和价值取向是企业的根本。”潘家华是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任联合国环境署北京代表处高级项目官员、能源与环境顾问,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次评估报告主要作者。环境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但往往对企业来说,清洁生产意味着要增加投入,从而使得生产经营成本更高,可能会有损于企业的竞争力。这个矛盾如何解决?潘家华:清洁生产是一个过程,只要比过去的生产方式污染更少,我们就可以说它是清洁的。清洁生产要设定标准,比如淘汰落后产能要有一定的门槛。这个门槛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是可以达到的。这个门槛也要随着技术进步和人们对环境要求的提升、对美好生活期望的提高,不断往前推进。行业引领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体现,说明这个企业的效率高。我认为清洁生产的标准应该由企业制定,这样标准就有了市场属性。国外很多标准都是由行业协会制定的,这样企业实现了高效节能、清洁生产,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号召力。此外,生产者需要对环境关爱和为之行动,消费者也需要对环境关爱和为之行动,这就是消费者的选择,这也会对市场产生压力,如果企业不遵循市场需求,可能就无法生存。环境责任不应该仅仅是责任,而是动力,促进企业不断提升效率、竞争力和生产出优质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