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哈佛商业评论》网站刊出一篇文章,题为"越来越多CEO重视企业社会责任(More and More CEOs Are Taking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y Seriously)",作者是哈佛商学院Rebecca M. Henderson教授。
Rebecca在文中说,"公司开始意识到,关注长期、重视(公众)对公司的看法、注重产品的社会影响有利商业运营"。作为佐证,她列举了近期三家美国公司的例子:苹果股东Jana Partners和加州教师退休基金敦促苹果等手机厂商采取措施,解决儿童玩手机成瘾问题;BlackRock行政总裁Larry Fink在每年例行的公开信中首度呼吁CEO们更加关注性别平等、气候变化等社会和环境议题;扎克伯格对投资人说,Facebook将调整算法,减少病毒式视频的投放量,以便确保人们更好地花费自己的时间,让平台属性回归社交。
这些事例都发生在2018年的前两个月,这促使Rebecca思考:为何主流商业开始更加重视社会责任?她通过与哈佛商学院的高管学生们讨论,总结出两个原因。一是新生代(Millennials)进入职场,他们比上一辈人更关注企业对社会产生的环境与社会影响,并认为企业也要有积极的社会使命(Positive social mission)。二是商界意识到把所有问题留待政府解决已经越来越不现实,企业也要有所作为。
Rebecca这些观察和思考很有意思,特别是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对比着看。我从2003年开始从事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工作,亲历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过去十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主要有两大驱动力。一是政策推动,各类各级部门出台了不少政策文件和鼓励措施,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这些政策直接促进了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央企、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进而带动了其他企业。二是来自海外买家的市场压力,一些跨国公司将环境和社会绩效作为选择供应商的标准之一,因此一些外向型、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企业也越来越重视社会责任。
与Rebecca所描述的美国情形对比,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驱动力主要是自上而下的,而非自下而上的;主要是外在的,而非内在的。诚然,这两大驱动力曾经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早期发展;但从更长时间来看,我们还要挖掘更多内在的驱动力,特别是来自国内市场的驱动力、来自投资者(股东)的驱动力以及来自企业自身的驱动力,以促进更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兼顾。这三种驱动力分别对应着负责任的消费、负责任的投资和企业家精神三个要素。与欧美相比,我们这三个要素的发育还不够充分,这种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企业和公众对社会责任缺乏认识,特别是公众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消费和投资选择会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我认为我们要有一场关于社会责任的公众倡导运动、一场关于新商业文明的启蒙运动。
出于这样的考虑,去年5月20日,我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钱小军教授等12位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专家朋友们,联手发起了"520社会责任日"倡议,作为一次公众倡导的尝试。我们倡议,在520的日子里,我们在关注所爱的人的同时,也应当关注更大范围的大家;我们倡议,将520定为社会责任日,让公众多了解社会责任,并关切企业的社会责任。试想一下,如果有越来越多公众关注企业社会责任,譬如在选购商品的时候考虑一下生产企业是不是一家负责任的企业,又譬如在购买股票或基金的时候考虑一下上市公司或基金公司是不是一家负责任的企业,都会极大促进企业更重视社会责任。事实上,在欧美,正是这些看起来似乎不起眼的责任消费、责任投资力量在过去二三十年间逐渐撬动起欧美国家乃至全球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
520倡议发出之后,响应者众。我们乘胜追击,将13人倡议扩展为百人联署倡议,并由商道纵横、企业公民委员会、蚂蚁金服、伊利集团、拜耳中国、一汽集团、欧莱雅中国、安踏集团、王老吉、无限极等10家机构组成倡议委员会。今年两会,倡议委员会成员无限极的母公司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李惠森提出了设立"520社会责任日"的提案,建议在520当天开展系列宣传、表彰或主题论坛,提升公众对"我们>我"价值观的认知,不断提升与增强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这一进展令人振奋,增加了520倡议落地的可能性。我也认为,不管从国内视角看还是从国际视角看,现在从国家层面主动倡导社会责任,正是一个很好的时点。
今年的520社会责任日,我们将与财新网、企业公民委员会等合作伙伴携手举办一系列的活动,以"为爱520"为主题,倡导公众要从小爱到大爱,表达对社会和责任的关注,以实际行动带来改变,并聚集更多人的力量,制造影响力,谋求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欢迎企业在这一倡导活动中彰显CSR承诺、面向社会公众传播社会责任理念,共同促进中国社会责任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