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要发展,必须有千千万万的企业家,这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指出,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要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如何正确认识企业家功能,怎样培育企业家精神,这些理论和现实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一、企业家功能和企业家精神
市场经济体制造就了企业家,企业家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家的功能是企业家精神的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的功能如下:
——高效配置资源
市场配置资源,实际上是活跃于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家在配置资源。企业家凭借他们独到的“聪明”,可以敏锐地感觉和捕捉到稀缺的信息,预测产业、经济发展的走势,并由此做出配置资源的决策。正因为如此,亚当·斯密深刻地指出:“关于可以把资本用在什么种类的国内产业上面,其生产物能有最大价值这一问题,每一个人处在他当地的位置,显然能判断的比政治家和立法家好得多。”多少年以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冯·米赛斯也从信息的稀缺和差异的角度论证了企业家的功能和市场经济的必然。他指出,专家和领导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并不等同于人们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全部知识和信息,因而由这种信息决定的决策只能由个人做出,或者必须由他的积极参与才能做出相应的决策。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也认为,由于人们、包括政府官员的理性有限,有效的制度安排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利用人们掌握的全部信息,特别是企业家掌握的信息,这种信息是前沿的、预感的、冥冥之中的,是所谓的“春江水暖鸭先知”。
——企业家的第二个功能是创新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在讲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时候,无意间揭示了近代资本主义是怎么发展的。近代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通常资本家并不在意平均利润,在意的是超额利润,或者说超额剩余价值,即不在于自己获得剩余价值的绝对量,而在于相对量,在于比别人多多少。相对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都可以得到的,超额剩余价值只有率先创新的资本家才能得到,相对剩余价值是在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过程中形成的。个别资本家不安于现状,率先通过创新打破已有的技术、经济的平衡,获得超额利润,其他资本家纷纷跟上,随之涌现一批相关的产业,相关的企业家、社会的技术,经济上升到一个新的均衡面。如此循环往复,形成社会技术和经济的波浪式的发展。这是一个不需要动员的过程。
有必要区分一下农业文明条件下的创新和工业文明条件下的创新。农业文明条件下的创新,主要是农学、天文学、历法,是服务于农业文明条件下的主打产业,即农业加上家庭手工业。由于农业文明下的分工和需求十分有限,因而创新也是十分有限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农业文明下的产业结构和制度安排抑制了创新。工业文明下的分工不断裂变,新的产业不断涌现,社会需求不断拓展,是真正的供给侧,即马克思所讲的生产决定消费。工业文明与市场经济是用不同概念表述的同一问题。
我们说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其实更多的时候企业家并不直接从事技术层面操作的创新。所谓企业家的创新,更多的时候是企业家基于自己的敏感性,以及投入和产出的原则,指引创新的方向,衡量创新的市场价值。就创新的内容而言,也不仅是技术方面的创新。熊彼特认为起码应当包括5个方面,即 开创一种新的产品; 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发现或控制一种新的材料; 创造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创新是全方位的。没有制度上的变革,就很难有技术上的创新。
——企业家精神的内涵
企业家和所有的人一样,都会在给定的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追求最有利于自己的方案。在一个存在着大量的寻租机会的制度安排下,不排除一夜暴富的可能。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第一卷的一个注释中指出,“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避免寻租的办法当然可以加强对企业家的教育,但最好的办法是在制度安排上杜绝寻租的机会。一旦无租可寻时,企业家精神就会被吸引到创新与资源配置的轨道上来。
企业家精神支撑着企业家功能。《意见》从三个层面概括了企业家精神的内涵——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精神、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的精神、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精神。经验观察告诉我们,一般来说,企业家精神的基本内容包括: 首先是精神层面的满足,是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结合,有家国情怀和远大抱负。 诚信。凡企业家都得讲诚信,不诚信市场就无法正常的运行,就会增大交易费用。极端的不诚信就会退回到一个没有交易的社会。市场经济“迫使”诚信,不诚信就会被淘汰出局。诚信是无形资产。 合作。指能够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利用好各种社会资源。 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善待员工,善待社区,善待自然,善待环境。 追求永无止境,永不满足,且坚韧不拔,追求着并幸福着。诚如马克斯·韦伯所言,“一个人是为了他的事业才生存,而不是为了他的生存才经营事业”。
二、培育企业家精神,造就千千万万的优秀企业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中国历史上是自然经济,又搞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企业家精神以及企业家本身对我们而言相当稀缺、极其珍贵。为此必须:
——大力推进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企业家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可以说,凡是企业家能够像雨后春笋般诞生,并茁壮成长的地方,必定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地方。这些地方的特点是对企业家行为的文化认同,以及政府职能被相对严格限制在它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且行为和管理规范,给企业家的诞生和成长留下广阔的空间,造就了肥田沃土。如果政府管得太多,企业家活动空间狭小,就很难成就企业家,更难造就大企业家。这也是《意见》强调要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深化“放管服”改革并加强对企业家优质高效服务的初衷所在。
——营造企业家产生和成长的社会文化氛围
前资本主义认为钱是可恶之源。资本主义(或者说最初的市场经济)在走向胜利前发生过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结果达成了两项最基本的共识:一是从厌恶商业到推崇商业。经济思想史学者赫希曼指出:争论的结果人们认识到“哪里有善良的风俗,哪里就有商业,哪里有商业,哪里就有善良的风俗”。就是说,合法地挣钱,不仅为社会创造财富,而且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相对于我国封建社会的重农轻商、重本抑末、官本位,这是一种颠覆性的思想变革。二是正确的社会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的核心是,只要发挥了自己的比较优势,为社会作出了贡献,就是最优秀的,就生而平等。企业家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应当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尊重。在这样的体制背景下,不存在“官”本位。“官”本位是农业文明下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和途径十分狭小的产物。试想,当所有的聪明人都为仕趋之若鹜的时候,这样的社会经济能发展吗!第三,社会应当包容任何创新伊始的“异端邪说”,创新的特征是不合于惯常的逻辑和思考。
——切实保护产权,不仅为市场经济所必须,而且是当前的迫切需要
保护产权,不仅包括物质财富的产权,而且包括知识产权,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市场经济是以交易为前提的。马克思说:“商品不能自己到市场上去,不能自己去交换。因此,我们必须找寻他的监护人,商品所有者”,即产权所有者。斯密在论述市场经济的制度框架时,也把保护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作为其逻辑前提。在一个产权不明确、更谈不上保护产权的社会里,无法进行交易,无法推行市场经济体制。
现实生活中保护产权的问题愈显迫切。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一个注释里指出,“资本逃避内乱和纷争,它的本性是胆怯的,这是真的”。一旦环境不好,资本就会走路。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也曾经告诫:“历史告诉我们,技术和商业是会从一个城市转移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的。它们在本土受到了迫害、压制,就会逃避到别的城市、别的国家,在那里寻求自由、安全和支持”。《意见》强调指出要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我们应当切实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创新权益和自主经营权,使企业家安心服务于祖国的经济建设。
——降低进入门槛,平等进入、公平竞争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不创新就难以发展的阶段,需要千千万万的企业家和创新者。故此,必须降低门槛,鼓励大众参与。大众的普遍参与,不仅可以形成积极向上的创新氛围,而且可以信息共享、创意涌现。这就如同一项体育活动,一旦在一个国家成为全民运动,那么,这个国家在该项赛事中更容易取得好的成绩。在我国,企业家涌现多的地方,大众的广泛参与和社会的认同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据上所述,一个国家要发展经济,就必须创造能够培育很多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社会条件。一个地区要发展,最好的办法是培育和吸引更多优秀的企业家。
来源: 西安日报(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