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会责任报告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联接企业与社会的纽带,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大众对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因该理论偏离了报告本身的目的,导致其质量不高。本文对现行社会责任报告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未来完善社会责任报告的思考和建议。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企业的规模在逐步扩大,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也在日益增加。所以,社会公众普遍期望企业能够担负更多的社会责任,能为社会生活带来更多的积极变化。但是,在社会生活中不断爆出企业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而不顾环境的污染、损害员工的权益、生产出有危害的产品,企业无视社会责任的行为已经逐步成为了公害,强烈要求企业将自己的行为要主动置身于公众的监督之下进行。近几年来,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政府、社会公众越来越关注企业履行社会义务的情况,社会责任报告的定期发布将是企业不可回避的一个义务。
据统计,全球已有2000多家大型企业和机构发布和编制类似的报告。目前我国也有许多企业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一系列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体系和制度也初步建立起来了,这对我国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展有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在社会责任报告中还没有统一的报告形式、内容和计量标准,导致各企业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缺乏一致性和可比性,严重妨碍了利益相关者从社会责任报告中提炼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影响了社会责任报告的利用价值。由此看出,当前企业编制的社会责任报告对社会的影响力不大,所披露的信息价值也不高,故许多方面还需继续研究,理论体系也有待完善。
一、社会责任报告理论基础及评价
构建社会责任报告体系的理论基础有两种主要观点:一是根据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不同信息需求,而构建满足利益相关者信息需求的社会责任报告;二是基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个目标,将企业为实现该目标而做出的具体内容披露出来的社会责任报告。对于这两种理论体系,笔者比较认同前者,即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理论。因为后者基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而披露社会责任报告,这对企业本身没有太大约束力。报告首先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工具,是不同主体之间沟通的桥梁,披露信息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完成一个任务而走一个过程,而是实实在在地将企业的真实情况向大众披露。如果公布报告的出发点不是为了报告的使用者,那么这种报告必然不会受到使用者的关注。
虽然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是基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理论而构建社会责任报告,但结果不如人意。有些企业打着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幌子,在社会责任报告中不断粉饰,浮夸所做出来的社会贡献,更有甚者虚列社会贡献。同时,对企业在有些方面给社会和公众带来的损害在报告中不作披露了。可见,这样的社会责任报告,对于信息使用者、利益相关者毫无意义。如果从利益相关者对信息需求来构建社会责任报告,企业就会出现另一种不一样的态度。企业会为了满足利益相关者的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不断丰富自己披露的信息,尽可能地让利益相关者获取对自己决策有用的东西。同时,利益相关者也会针对企业披露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要求,促使企业不断改进、升华自己的社会责任报告。这样,社会责任报告无论是实务价值和理论体系都将得到长足的发展:实务价值会逐渐升高,理论体系也会越来越丰富。反对者认为,在基于利益相关者信息需求上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所披露的信息仅仅是被动地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而不能积极地投身到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中去。事实并非如此。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已经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已经可以认为社会整体就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那么企业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改进都需要做出努力,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出来的信息才是更为详尽的。也只有在社会全体大众的监督之下,企业才会将一些负面信息披露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而且,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之间还会形成良性循环:利益相关者督促企业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并将信息详实地披露出来,企业也会为了更好地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和自身利益需求而更加努力地做出最大贡献,将贡献信息如实披露。利益相关者在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后,会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把信息对外发布后,就能更好在社会上获取更多对自己有用的资源。其实,这样最终还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个根本目标。
二、现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存在的不足
(1)报告披露内容无统一规范。社会责任报告的概念其实一直都是争论的焦点,致使我国将社会责任报告作为自愿披露信息,所以国家还未出台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来对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进行一些规范和约束。这样就导致各企业披露出来的社会责任报告信息种类、数量、质量都参差不齐,缺乏一致性和可比性。各企业所发布的报告都在描述自己所做的贡献,完全不考虑利益相关者是否需要这样的信息。而且还可以看到在报告中企业的有些行为能否作为贡献来披露都值得商榷。究其原因,法律并没有强制要求企业披露对社会的责任贡献,所以企业就采取有贡献则大书特书,无贡献就避而不谈的策略。这样各企业编造的社会责任报告就完全不统一、不规范,相互之间就毫无可比性可言。(2)报告形式重于实质。很多上市公司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仅仅是出于随大流,是出于自己的声誉需要而将信息披露出来。特别是同行业的企业,在了解到竞争对手已经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如若自己不发布可能会丧失一些争取社会资源的主动权。在基于这种出发点的情况下,多数企业是被动披露一些无关紧要或虚假的信息,这必然是质量低劣的社会责任报告。这种社会责任报告看似将该披露的信息披露得非常的详实,其实都是一些无关紧要、对信息需求者并不具有判断企业形象、为投资或合作做参考的价值的信息。因为这些企业是追求报告形式上的合理,但是他们忽略了报告本身的作用是用来与其他组织和个体沟通,忘记了报告是用来将自己的信息真实完整地传递给公众的目的。(3)信息的真实度和完整度不够。目前还有很多企业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主要是以表彰自己在一段时期内的出色贡献为主,在其洋洋洒洒的行文中充满了对自己的溢美之词。但是,当我们认真读完报告后发现,真正称得上贡献的指标为数不多,能满利益相关者需求的信息更少。很多企业披露出来的社会责任报告是不完整的,所涉及的有效内容很有限。真正有效的社会责任报告,最基本的应该体现企业在股东、债权人、员工、政府、环境、消费者六个方面的贡献,而且要强调的是这才是最基本的。在报告的真实度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还是有些缺陷。我们认为这些报告仅仅是企业为了粉饰自己的行为的一种虚假信息披露。而且,在这里还要强调的是,大部分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中都是采取报喜不报忧的态度。在有贡献的方面就浓墨重彩、大书特书,而自己没有贡献的方面就尽量回避。特别是企业对社会的某一方面其实是有损害的,起负面效应的,企业根本不对外披露,只让社会公众看到它积极的一面,不会看到它消极的一面。社会责任报告是对外披露企业与社会之间互动结果信息的工具,而非对企业自己的表彰书。 三、完善社会责任报告的建议
(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范。企业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尚属自愿披露,没有任何国家机关来对其这方面工作进行干预,导致了企业本身对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采取一种无标准的形式。由于没有任何法律来说明社会责任报告的标准,所以各企业发布的报告也就不具有统一性和可比性了。利益相关者根本无法从这些报告中发现到底哪些企业是对社会有价值的,哪些企业应该被社会所淘汰。建议我国立法机构开始逐步重视社会责任报告,修订相关的法规来对现在无秩序状态进行规范,如制订报告的格式和标准,实质就是告诉企业在披露信息时应该怎样做,不能怎样做。(2)加大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宣传力度。目前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以及将相关信息的披露都存在着理念上的不清和理解上的不足,所以导致了社会责任报告形式的千差万别。如若不在观念上进行统一,发布报告势必也将不具有可比性。为此,可以在概念上、观念上对企业进行一些宣传,让它们认识到什么是社会责任报告,基于什么样的目的来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的用途是什么,怎样来披露完整的社会责任信息,并且要明了社会责任报告的主体、时间范围。让企业接受正确的社会责任报告理念,用正确的理念来引导企业披露出有价值、高质量的社会责任报告。(3)设立机构对各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质量进行评审。社会责任报告质量不高的原因还在于它属于自愿披露信息,而自愿行为如果没有一些外在的监督,就会导致每个企业自由发挥,甚至披露虚假信息。设立机构来对社会责任报告质量评审就是为了对企业发布的报告的质量作出公正评价并判断其相应的质量等级,以此不断督促企业完善自己的社会责任报告,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有了机构来监督企业的信息披露行为过后,企业所披露的信息的真实性就有可能提高,不会随意将一些难于查证的虚假信息当作社会责任信息来披露,为自己歌功颂德。(4)研究制定示范性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有不少企业现下对社会责任报告仍持观望态度,他们并不清楚披露真实、规范的社会责任信息能够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益处,能够给社会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们认为应该对广大企业推广社会责任报告,在各行业都树立行业之中的标杆,鼓励其它企业向它学习。其实在一个行业内有一个企业认真、负责的披露了社会责任信息,并且获得了相当的扶持政策,受到社会大众的青睐,自然的其他企业也会效仿,将自己的社会责任信息如实的向社会公布。所以,可以考虑积极利用示范效应,让更多的企业都愿意披露出有质量的社会责任信息。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已成为一个大体形势。但是,如果只注重经济利益,而不关心社会责任,势必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问题。社会责任报告起到的作用就是促进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信息沟通,加强社会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管,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如若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不高,内容虚假或形式不规范,那么这样的社会责任报告在实务上是没有多大价值的,起不到企业与社会良性互动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更深入地对社会责任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完善社会责任报告,提高社会责任报告实务价值。
参 考 文 献
[1]沈洪涛,万拓,杨思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现状及评价[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6)
[2]任月君.我国财务报告改进面临的问题及总体建议[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4)
[3]石中美.会计目标的变化与财务报告的改进[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1)
[4]刘长翠,孔晓婷.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2002年—2004年度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