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河北皮革企业污染情况突

发布时间:2022-06-17

    河北省是我国皮革行业大省,皮革企业主要集中在辛集、无极、枣强、南宫、肃宁、蠡县等地,近年来全省皮革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逐渐增强,生产加工水平明显提高,污染治理稳步推进。但受产能过剩和国外市场萎缩影响,目前全省皮革行业整体生产经营状况不佳,企业普遍压产停产,环境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一是生产加工水平有待提高。长期以来,河北省对皮革产业缺乏统一规划布局,部分县市皮革产业整合升级及园区化进展仍然滞后,产业链不完整,主要以半成品销售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散小乱污”现状仍然多见。如,无极县数百家皮革整饰企业多为作坊式生产,喷涂废气及废浆渣普遍未实现规范处置;枣强县大量皮毛加工作坊遍布在100 多个行政村中,加工技术落后,污水难以收集处理。

    二是危险废物处置不规范。据统计,全省皮革行业含铬污泥、含铬皮革碎料、含油污泥、废有机溶剂等危险废物年产生量1000 多吨,涉及约400 家产废企业。检查发现,多数企业危险废物处置不规范,环境污染隐患较大。如,枣强县大营污水处理厂周边长期堆存的含铬污泥已超过2 万吨,至今未进行有效处置;辛集市锚营垃圾暂存场违规堆存大量含铬皮革废料及废油渣等危险废物,土壤中六价铬监测浓度已高达32.2mg/kg,超出标准约5 倍;无极县开源皮革制品和河北赢丰再生资源均无危废处理许可证,却长期违法处置200 多家企业提供的大量含铬皮革废料,生产时环境污染严重。

    三是水污染治理还不到位。皮革废水成分复杂、有机物浓度和色度较高,且含有一定毒性。皮革行业新排放标准实施一年多来,制革废水超标排放现象仍很突出,2015 年10月,环境保护部华北督查中心对14 家涉鞣制工序的皮革企业进行了现场抽查,发现7 家制革企业废水间接排放浓度超标。其中,无极县福瑞得皮革出水COD 和氨氮浓度分别高达2440mg/l 和394mg/l,已超出皮革园区污水处理厂接纳要求。抽查的6 家接纳皮革废水的城镇污水处理厂中,辛集市污水处理中心和枣强县大营污水处理厂出水COD 和氨氮浓度长期严重超标;无极县长业水务出水COD 浓度高达127mg/l;蠡县留史镇污水处理厂也处于超标状态。此外,辛集市北达皮业、石家庄军城皮革、联盛污水处理厂出水氯离子浓度均超出新标准限值。

    四是涉气污染尚未引起重视。河北省制革整饰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无极、辛集和蠡县,在产企业有220 多家,年加工牛皮(羊皮)能力约五千万标张,每年用于喷涂工序的各种化学原料高达5000 多吨,由于喷涂废气仅有简易的水浴除尘装置,对VOCS去除效果十分有限,且企业喷涂自动化程度总体不高,导致化料利用率低。部分化料随喷涂废气直排空中,逸散废气刺激性气味浓烈,VOCS 排放不容忽视。检查还发现,多数皮革企业喷涂废气排气筒高度普遍低于环评要求;部分企业水浴除尘装置不能正常运行。蠡县钰锦盛、兴雅泰、若斯特、田源托玛等皮革企业,喷涂箱操作口长期敞开,大量喷雾从上部直接排出;烘干工段也无集尘设施,废气直接排放,车间刺激性气味浓烈。此外,尚有120 多家皮革企业在用燃煤小锅炉,这些锅炉普遍规模小,无环保设施或未采取除尘脱硫措施。

    五是行业环境管理仍然粗放。辛集市制革工业区、无极县皮革园区、蠡县皮毛皮革产业聚集区等规划环评已执行5年以上,故城县、肃宁县、南宫市皮毛工业园区或聚集区执行时间也接近5 年,但均未按要求开展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枣强县47 家皮毛企业未完成环保“三同时”验收,其中22家未提供环评审批文件;无极县130 余家制革及后期整饰企业也未完成环保“三同时”验收。检查还发现,多数皮革企业重生产、轻管理,清洁生产水平较低,厂区及车间跑冒滴漏严重,恶臭污染突出。转笼甩盐、铬液循环使用等清洁生产技术未得到全面推广,节水转鼓、减量喷涂等节能设备或技术也未得到广泛应用。

    针对督查发现的问题,环境保护部于2015年11月要求,河北省政府应加快推进皮革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园区化方向发展,努力实现污染统一收集、统一治理、统一监管。制订达标排放计划,明确整改要求时限,并抓好落实;同时应摸清皮革行业污染底数,针对行业污染现状,制定综合整治方案,持续推进企业提标改造和达标排放,加强和规范危废处置,全面整治各类跑冒滴漏情况,加快燃煤小锅炉拆改,试点开展VOCS污染治理。督促相关企业加快整改落实,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违规行为。但截至督察时,上述整改工作尚未开展。